图纸有问题,就找公差联盟!
网站首页 符号查询 文章观点 视频学习 图样解析 设计流程
官网小程序
加入群聊
我们为什么害怕旋转(第二章)?
吴德辉老师 1541 阅读 0 评论 4 点赞

    在本期文章开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上一期文章的内容。


    上期我们讨论了平移,旋转和敏感度(Sensitivity),平移的敏感度始终为1,和结构无关。而旋转的敏感度和结构有关系, 比较可怕的是它可能会大于1。基于这个理论,我们讨论了敏感度对测量的影响(严格意义上讲,是对加工工艺的影响),一句话,我们害怕旋转的原因是,在旋转运动中,结果变量O和原因变量C之间的关系不是1:1, 还有一个以敏感度作为放大系数的参数在作祟。

 

    那么敏感度又和谁相关呢?显然,敏感度和产品结构相关(和原因变量点与结果变量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关),这就给了结构设计工程师,或者尺寸工程师很大的灵活度,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来优化设计。

 

    我们现在知道了旋转和敏感度的特点,它对我们的实际设计和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作为设计工程师,或尺寸工程师,如何利用旋转的特点,来改变敏感度,从而优化我们的设计呢?

 

     本期,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和设计相关的话题,本期文章将完成上期剩下的两个章节:

 

     3.旋转对设计的影响

 

     4.旋转与稳健性设计

 

3. 旋转对设计的影响

 

     我们以汽车的后背门和灯带之间的装配为案例,来分析旋转带来的影响。本章节又分两个小节,首先分析旋转对设计带来的影响,然后我们再讨论解决办法。

 

     3.1 旋转对设计带来的影响


     图1是汽车上后背门和灯带的装配总成,我们先来了解后背门和灯带之间的装配关系。



图1 后背门总成图



图2 灯带

 

     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某款车型的后背门总成和灯带,根据汽车行业的要求,对后背门和灯带之间的缝隙有DTS(尺寸技术规范)要求,见图3。


     比如缝隙大小Gap=3±1,缝隙均匀度(即最大缝隙和最小缝隙之差)小于1.2之类的。


    (因为本期文章我们只做定性分析,不做定量分析,所以缝隙大小和均匀度的具体要求不是我们的重点。)

 


图3 灯带缝隙DTS要求

 

     我们的目标就是分析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图3中的缝隙(Gap)。

 

     分析公差的第一步就是分析产品的装配关系,也就是定位关系。如果我们单独把灯带和后背门拆开,发现它们之间的定位关系非常简单,典型的一面两销定位,哦,不对,是一面三销定位。



A. 灯带简图



B. 后背门局部简图



C. 一面三销定位细节

 

图4. 后背门,灯带简图及定位细节

 

     如图4A中所示,红色灯带除了安装面(A1-A6)以外,有一个居中的主定位销,和两个分布在两侧的副定位销,见图4A中的蓝圈部分。


     与灯带装配的后背门对应的定位特征,是一个圆孔(主定位孔)和两个长腰孔(副定位孔),见图4B。

 

     我们假设后背门不动(即以后背门为参考系),那么灯带在后背门上有六个自由度,它们是被上面说的这些定位特征限定的。

 

     显然,主安装面约束3个自由度(哪3个自由度,小伙伴们自己想), 主定位销约束两个平移(基于车身坐标系,就是Y方向和Z方向的平移,即Ty和Tz), 而两个副定位销则约束围绕X轴的旋转, 即Rx。见图5。

 


图5 车身坐标系及自由度

 

     为了让大家直观的理解定位特征对灯带自由度的约束,还是来看看动画吧。


动画1 主定位销约束Ty和Tz平移的自由度



动画2 副定位销约束旋转自由度Rx

 

     动画1显示了主定位特征约束灯带平移的自由度,动画2显示了两个副定位特征约束灯带旋转的自由度。

 

     这里多一句嘴,很多小伙伴一看到有两个长腰孔,马上感觉不舒服,在旋转方向上,这不是过定位吗?


     过定位又怎么了?


     我们为什么对“过定位”有如此大的心里阴影呢?常见的直观经验是,装配时,这些过定位的特征容易被“卡”住(在定位功能上互掐),所以很多工程师一看到过定位的结构就马上啊啊的叫起来。事实上,过定位不会有害处的,如果我们能做到:

 

     1.对于刚性零件,如果定位特征公差配置的合理(比如满足孔IB大于轴OB),看起来过定位,事实上干涉或卡住的现象永远不会发生。

 

     2.对于非刚性零件,本身就是软的,能够容纳一定量的干涉,只要我们控制得当,在一定范围内(注意,是在一定范围内),过定位就过定位呗,又怎样?

 

     但是过定位的好处也是明显的:


    1.分散定位权力,定位特征之间相互制衡(这在政治上,这是多高的权术啊),可靠性好。

 

     2.因为过定位,当零件产生微变形后,会有多点同时接触的现象,这样产品受力条件会比较好(比单点接触好),整体变形少。

 

     基于上面的分析,你还是很讨厌过定位吗?

 

     实在忍不住,又扯远了。

 

     在了解了灯带和后背门之间的装配关系后,我们还是回来研究车身缝隙的话题。

 

     搞公差分析的小伙伴都知道,分析灯带和后背门之间的缝隙误差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误差源,即误差来源。

 

     就本案例的缝隙而言,显然误差源有以下4类:

 

     1. 零件自身的轮廓度误差(制造误差) 

 

     2. 孔销浮动

 

     3. 装配变形

 

     4. 其他误差

 

     本期的话题,我们主要研究上面第2条误差源,孔销浮动给缝隙(Gap)带来的误差。

     

     也就是说,在分析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假设,零件自身轮廓度满足要求,没有装配变形和其他误差。

 

     什么是孔销浮动?(也有的文献叫装配偏移,Assembly Shift)

 

     就是当实际孔比实际轴大的时候,孔轴之间有间隙了,所以孔轴之间有相对运动的的可能性。对于主定位销孔和副定位销孔之间,如果有了间隙,那么灯带相对后背门就会相对浮动(Shift)。孔销之间的间隙,具体见图6中的A图和B图。



A. 灯带和后背门的定位关系



A. 局部放大图

 

图6 孔销之间存在间隙

 

     图6中的主定位孔销和副定位孔销之间,任意一个存在间隙(这种机率一定会发生),这些间隙就使所谓的“定位”功能丧失一部分。


     设想一下,如果灯带和后背门的定位特征之间没有间隙存在,那么灯带相对于后背门的位置是固定的,因为没有任何自由度存在。


     现在两零件的定位特征之间有了间隙存在,那么对自由度就有了“纵容”,这个纵容的后果就是,灯带相对于后背门有一定“自由度”的浮动。见动画3:


动画3 灯带的“自由度”

 

     比较动画1,动画2和动画3, 不难得出规律:定位特征约束灯带哪些自由度,当孔销浮动产生的时候,定位特征就对灯带的这些自由度进行一定量的“放纵”(备注:这个和基准偏移,Datum Shift, 是一个原理)。

 

     比如,主定位孔销之间的间隙,会使得灯带相对于后背门有一定量“平移”的自由度,而副定位孔销之间的间隙,会使得灯带相对于后背门有一定量“旋转”的自由度。

     

    当然,如果主副定位销孔都有间隙存在,那么雪上加霜,后果就是灯带相对后背门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的叠加。

 

     孔销间隙存在,就必然存在孔销浮动,存在“纵容”,这种纵容一旦发生,会给我们产品带来额外的坏影响。比如说灯带和后背门之间如果存在孔销浮动,浮动是随机的,会影响缝隙。当灯带和后背门之间的固定螺钉被打紧后,实际的缝隙相对理论缝隙而言,会变得更大或更小,缝隙的均匀度会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孔销浮动引起的“放纵”,对灯带和后背门之间的缝隙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本期文章探讨的主题。

 

     和上一篇文章一样,我们还是将问题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分析。

 

     我们先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见图7。



图7 灯带和后背门初始的相对位置

 

     如图7示,我们在后背门上取两点,M和E点,在灯带对应的位置取N和F点,显然,MN的距离和EF的距离体现的就是后背门和灯带的缝隙大小(当然分析的话,点数是越多越准确)。

 

     图7中的AS1表示主定位孔销之间的单边间隙,AS2表示副定位孔销之间的单边间隙,显然有:



     我们的目的就是分析AS1和AS2对MN处的缝隙Gap1, EF处的缝隙Gap2

带来的影响。注意,上述公式仅仅用来计算最大的AS1和AS2,不需要考虑定位特征的几何公差。

 

     先分析主定位孔销浮动带来的影响。

 

     我们先假设副定位孔销之间的间隙为0,此时,如果主定位孔销之间存在间隙,那么孔销浮动会使得灯带相对后背门左右平移(长腰孔的原因)。

 

     如果副定位孔销之间的间隙不为0(先不考虑旋转),那么在主定位孔销之间存在间隙的前提下,灯带相对于后背门不仅可以左右平移,还可以上下平移。见动画4。


动画4 主定位孔销浮动带来仅平移

 

     我们把动画4中的孔销浮动的量夸张一点,让灯带使劲往下移AS1,即主定位销由原来的B点,移到B’点, 那么相应的, 灯带上的N点,F点分别移动到N’点,F’点。


图8 主定位特征的孔销浮动带来的平移

 

     图8中,BB’为原因变量,NN’和FF’为结果变量,又因为我们一开始总结的,平移的敏感度为1(即Sensitivity=1),不会减小也不会放大,显然有:



     注意,上式中,BB’,NN’,FF’,AS1的数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取决于孔销浮动的方向。

 

     也就是说,孔销浮动引起灯带位置的变动量NN’和FF’,可能使缝隙Gap变大,也可能使缝隙变小。

 

     我们再回到后背门总成,对于灯带和后背门之间的缝隙,显然,孔销浮动AS1对缝隙MN和EF的影响是一样的。

 

     MN处缝隙Gap1的实际变化范围为:



     MN就是数模上的理论间隙。

 

     EF处缝隙Gap2的实际变化范围为:



     EF就是数模上的理论间隙。

 

     再强调一次,上述公式(2)和公式(3)没有考虑旋转带来的影响,也没有考虑零件制造误差,变形之类的其它因素。如果要考虑,需要叠加进去。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副定位孔销浮动AS2对Gap1和Gap2带来的影响。


     显然,AS2是对旋转的“纵容”。我们先不考虑主定为销的平移,仅仅看AS2带来的影响。见动画5:


动画5 副定位特征的孔销浮动带来仅旋转

 

     副定位销孔之间的孔销浮动AS2会带来旋转。同样,我们把动画5中的旋转再夸张一点,先来研究MN处的间隙Gap1.



图9 MN处的几何关系

 

     见图9,B为灯带上的主定位销(假设没有移动),C是灯带上的副定位销,C’是旋转后灯带的副定位销。根据图9所示,显然有三角形BCC’和三角形BNN’为相似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相等)。则有:



     又因为CC’为原因变量(孔销浮动), 而NN’为结果变量(被动引起间隙变化),那么N点处的缝隙变化量相对于C点处孔销浮动的敏感度则为:

 


     我们还可以把公式(4)做一个变换:



     假设副定位销处的孔销浮动是AS2, 即有CC’=AS2。我们就可以算出N点处缝隙变化量NN’。根据公式(5),不难算出NN’的大小:



     注意,公式(6)和公式(4), NN’处的变化量来源于副定位销处的孔销浮动AS2,但是,还必须要乘以一个系数, 就是敏感度Sensitivity, 而这个敏感度的大小取决于N点的具体位置!


     我们凭直觉或者根据公式(4), 甚至可以预测,F点处的变化量会更大!

 

     我们先来计算MN处的实际缝隙Gap1。

 

     因为NN’是相对于理论缝隙MN的变化量,它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所以最终的Gap1,则是把MN加上这个NN’或者减去这个NN’,那么最终MN处的实际Gap1的范围不难可得出:


    

     基于同样的逻辑,我们可以计算EF处的缝隙Gap2:



     好了,整了一大堆看似装逼,实则简单的公式,我们终于计算出来了MN和EF处的缝隙变化范围。


     注意,目测图9中的位置,无能是N点处的敏感度(Sensitivity=NB/CB),还是F点处的敏感度(Sensitivity=FB/CB),它们都大于1。

 

     就是这些要命的敏感度,放大了孔销浮动带来的影响!

 

     当然,当敏感度小于1的时候,它可以缩小孔销浮动带来的影响。这,对我们的设计工程师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敏感度影响的逻辑图,先看看图10:


图10 敏感度影响逻辑图

 

     假设根据公式(7)和公式(8)计算出来的Gap超出了要求,作为设计工程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见图10中敏感度影响的逻辑图。要想使得产品合格,即想让Gap满足DTS要求,有三种办法:

 

1.       减少误差源,比如收严孔轴的尺寸公差,减少孔销浮动;

 

2.       降低敏感度,比如设计工程师改变结构设计;

 

3.       降低产品的要求,比如放宽DTS要求;

 

     上面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加靠谱呢?第一种方法,贵;第二种方法,麻烦;第三种方法,找抽。

 

     现实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作为设计工程师,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如何通过改变结构设计来满足DTS要求,也就是采用第二种办法(在开模之前,这是最经济,最靠谱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详细讨论。

 

    3.2  改变设计来降低旋转的影响

 

     前面我们介绍过,我们为什么害怕旋转?因为旋转可能使得敏感度S大于1,这样会放大原因变量。当然了,旋转也可能使得敏感度小于1,削弱原因变量的影响。

 

     作为结构设计工程师,我们的本能应该是,只要有旋转运动的场合,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结构的敏感度S。

 

     就本期文章的案例而言,如何降低敏感度?先直接上图吧:



图11 原始设计

 

     如果你是设计工程师,根据公式(7)和公式(8),我们知道:



     根据上面两个公式,如果NB和FB的长度很难改变,要想降低敏感度,那就是让分母变大呗。也就是增加CB的长度就能使得敏感度降低。

 

     如何增加CB得长度?废话少说,直接看动图吧。


动画6 改进定位方案一

 

     见动画6,我们就是把副定位特征和主定位特征之间的距离,使劲拉开,使得CB变大,从而达到降低敏感度的目的。

 

     是不是So easy?

 

     其实,对很多老道的结构工程师,尺寸工程师或工艺工程师来说,都会有意识的拉开定位特征之间的距离。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降低敏感度。

 

     上面的方案还可以优化吗?其实还是可以的,见下面动图。



动画7 改进方案二

 

     见动画7,将定位特征更改成一个主定位特征加一个副定位特征后,再把两定位特征之间的距离拉开,这样的定位效果会更好。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会问,动画7中的定位方案和动画6中的定位方案相比较,貌似对F点和N点的影响没有太大变化?

 

     两种方案,对F点和N点的影响差异确实不大,但是,动画7的方案,对左侧(再强调一下,是左侧)缝隙处所有的点有利的。

 

     为什么呢?

 

     因为左侧缝隙处所有的点,他们对副定位特征孔销浮动的敏感度都小于0.5, 右侧缝隙处所有点的敏感度也就在0.5到1之间。

 

     这个几何关系,聪明的你用直觉是不是可以感觉到?要是实在感觉不到,就拿公式(9)和公式(10)去套吧。

 

     好了,到这里,我们讨论了三种定位方案,为了让各位小伙伴直观的感受三种方案的效果,我们把三种定位方案的动图放在一起,大家可以直接比较一下:


A原始方案


B 改进方案一


C 改进方案二

 

动画8 改进方案比较

 

     希望有兴趣的小伙伴,仔细比较动画8中3个方案的特点,这是本期文章的核心。前面唧唧歪歪讲了半天,就是想说明,根据旋转的特点,我们如何利用这种特点来改进设计,所以有了这三种方案。

 

     这里要稍加一些补充说明:


     1) 动画8中,我们只讨论了副定位特征处的孔销浮动,引起的旋转,以及这个旋转带来的影响。没有考虑主定位特征处的平移,事实上,平移和旋转是需要要叠加起来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因为平移对谁都是公平的,不会改变方案之间的优劣式。

 

     2) 动画8中的方案,我们所有的分析,并没有考虑力学方面的因素。比如,现实中,改进方案二可能有缺点,那就是灯带的变形可能会比较大(中间没有可靠的支撑),因为定位特征如果要受力的话,距离拉的越开,对变形的控制就越不利。作为设计工程师,需考虑再增加辅助定位之类的,或自己综合权衡。再多一句嘴,现实中,零件变形和公差控制是我们工程师都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现场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往往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反对或者揶揄公差分析工程师,或者不重视GD&T控制,这是不可取的。

 

4. 旋转和稳健性设计

 

     稳健性设计,又叫鲁棒设计(Robust Design), 这是一个大的话题,我们今天粗粗过一下,它的定义是这样的:

 

     鲁棒设计是产品在制造或者使用过程中,当结构参数,内在结构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都能够保持其质量的稳定性。

 

     啥意思呢?一句话,就是产品的质量对其它的因素不敏感。比如,前一节讲的案例,如果我们能设计一种结构,使得灯带和后背门之间的间隙对孔销浮动不敏感,那么这种结构就满足稳健性设计。



图12 稳健性示意图


     图12中,就希望绿色的产品质量对所有蓝色的影响因子不敏感。


     用动图表达如下:


动画9 稳健性设计

 

     动画9显示,所有的红框处的影响因子如果都在规定范围内任意变化,它对绿框处的质量肯定会有一定影响,但是无论这些影响因子怎么排列组合变化,幅度如何,产品质量变动都在一定范围内,轻微的波动,但是肯定不会超差,所谓“稳”如泰山,这就是稳健性设计的含义。

 

     稳健性设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对设计工程师来说,往往意味着后边包含着巨大的,看不见的工作量(辛苦了,苦逼的设计工程师们)。

 

     顺便说一句,我们设计工程师为什么要搞尺寸链计算,公差分析?他们就是在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满足稳健性设计。

 

     又有工程师会问,如果不搞稳健性设计会怎样?

 

     还能怎样,废品率高呗,被客户投诉呗,售后返修率高,没生意没市场呗,反正产生的窟窿都是要用钱去堵的。

 

     回到本期的案例,我们利用旋转的特点,改进结构设计,降低了产品缝隙对孔销浮动的敏感度,使得灯带和后背门之间的缝隙对孔销浮动不敏感,这就是在一个方面上满足了稳健性设计。

 

     好了,本期讨论的话题就到这里了,有任何问题,或者有对文章不同意的观点,欢迎您给我们留言!

 

 

本期内容回顾

 

     本期文章讲解了旋转对设计的影响,本文以灯带和后背门为案例,分析了由副定位特征的孔销浮动引起的旋转,对灯带和后背门缝隙的影响,并从数学上论证了当结构的敏感度大于1的时候,孔销浮动对缝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本文又提出了基于旋转特点,改变结构设计的两种优化方案,使得最终敏感度小于1,削弱孔销浮动对缝隙的影响。

 

     最后,本文结合稳健性设计的设计理念,指出利用旋转减少结构敏感度就是在提高产品的稳健性。

 

     最后说明,和往期的GD&T知识普及性文章不同,本期文章和上期文章都属于探讨性文章,里边的错误和不严谨的地方在所难免,欢迎您给我们留下您的意见。

 

     在本文最后的最后,留一道思考题给你,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方案一和方案二,见图13,对于缝隙的最大缝隙和最小缝隙之差,即均匀度或平行差来说,那种方案更好呢(不考虑可能存在的变形问题)?欢迎您给我们留言!



A.改进方案一



B.改进方案二

 

图13 哪种改进方案对控制均匀度最有利?

 

【后记】

 

     本文还有很多问题可以继续挖掘。比如,如何计算孔销浮动的量?平移和旋转如何叠加?计算缝隙的时候如何结合零件图上的几何公差?敏感度Sensitivity一般多大合适?如何利用概率分布来计算间隙大小的概率分布从而判断合格率?如果我们已知某处的变形量我们又如何处理?

 

     不管你关心还是不关心,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在那里,需要有人去回答。

 

     软件是个好东西,它帮助我们避开复杂的计算,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同时软件也把我们给宠坏了,它让我们懒得去思考后边最基本的几何原理和关系。鼓励发烧友们继续探讨,你甚至可以把你的见解整理成文章发给我们,一经录取,我们是有偿发表哦。


觉得文章不错?点个赞呗,不想点?转发朋友圈也行啊!


上一篇 >我们为什么害怕旋转(第一章)? 下一篇 >最小二乘法的数学公式! 点赞(4)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大神,就等您来首开评论了!

你可能还想找:

尺寸链计算 圆跳动 独立原则 复合公差 同轴度 T值 尺寸公差 直线度 轮廓度 非对称 被测要素 组合轮廓度 不相关原则 SIM 最大实体 圆度 CZ 面轮廓度 尺寸链叠加 工艺工程师 非对称分布轮廓 圆柱度 斜孔 连续要素 边界理论 分离要求 图纸问题 最小实体 复合轮廓度 UZ

符号查询

图纸符号一查就懂!
更多符号

视频学习

收集名师教学视频!
更多视频

常用工具集合

更多工具
孔轴公差 基孔制配合 孔轴公差 基孔制配合

图样解析

更多解析